规模化猪场如何做好冬季疫病防控-访河南省科技特派员王治方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猪病防控问题是影响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猪病复杂多变,多病原混合感染频繁出现。当前正值深秋初冬季节,气温忽冷忽热,昼夜温差大,气候多变不稳定,容易诱发猪场多种疾病的发生,给猪场疫病的防控带来不小的挑战。河南省优势特色畜禽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专项猪主要疫病防控任务负责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王治方建议,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切实养猪业现状保障猪场健康生产。

狠抓落实生物安全措施

生物安全体系有两个目的,一是降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入猪场的概率和数量;二是减少猪场内环境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载量。猪病复杂多样,在未来整个猪病的防控中,做好生物安全体系工作至关重要。生物安全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具体细化,更要精准可靠。在猪场选址设计建设阶段就应充分考虑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合理选址和布局,降低病原微生物侵入猪场的风险。生产中严格控制“人流、物流、车流、生物流”,严禁场外车辆、人员入场,阻断病原微生物进场途径。建立科学有效的消毒制度,对进入猪场的人、车、物、料等进行全方位消毒和检测评估,最大限度降低场区环境病原微生物载量,确保安全有效。道路、圈舍消毒可选择氢氧化钠类、过氧乙酸类消毒剂;环境空气、生产用具消毒选择过硫酸氢钾类、过氧乙酸类;饮水消毒选择季铵盐类、过硫酸氢钾类。我国大部分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急需完善健全,养殖场负责人一定要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切实建立起精准可靠的生物安全体系。

做好常见病的防控

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猪蓝耳病等病毒性疾病临床发病率较先前没有明显变化;猪格拉氏病、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细菌性疾病在全面禁抗、限抗的大环境下,临床感染率有上升趋势。疫苗免疫是预防猪群暴发传染病的重要措施,猪场应切实做好猪瘟、口蹄疫、伪狂犬、蓝耳病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通过有资质的实验室对疫病免养猪信息网疫做相应评估,及时优化调整免疫程序,确保猪群免疫安全有效。临床发生猪格拉氏病、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细菌性疾病,及时通过实验室分离病原,做血清型鉴定和敏感药物筛选,有的放矢地选择药物或疫苗进行有效治疗防控。

做好日常观察和监测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饲养员应加强对猪群的临床观察和健康监测,特别是在配种、分娩、转群和免疫等操作后,观察有无发现采食量下降、精神不振、皮肤发红等表现异常的猪只,对有异常表现的猪只,特别是有传染性表现的,应立即采集血液或分泌物样品,送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检测,确定是否感染传染性疾病。一旦确诊传染性疾病,猪舍封闭隔离消毒,猪场立即静默生产闭群饲养,同时对猪场内部风险点(包括人员通道、猪场道路、转猪通道、风机、饲料、饮水等)采集样品检测,进行环境污染评估,尽可能地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空间内,必要时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提高猪群健康度

猪群健康度是猪群抵御疾病的最后一道屏障,猪群健康度越高,机体抵抗力越强,病原微生物感染浓度阈值就越高。给猪群提供干净舒适、卫生的饲养环境,饲喂优质全价日粮的基础上,可以在日粮中添加具有增强免疫、护肝解毒、缓解应激的某些中药制剂,从而提高猪群抵抗疾病感染阈值,降低疾病风险。国内外研究表明,一些生物小分子如多肽类可以有效地预防某些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日粮中适当添加多肽类生物添加剂,适当提高猪群抵抗疾病的能力。在日粮或饮水中添加乳酸、柠檬酸等酸化剂,可以增进猪群食欲,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消化代谢,提高免疫力和抗应激的作用,进而提高猪群健康度。

总之,当前国内猪场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生物安全+疫苗免疫+猪群健康度是猪病防控的最佳措施,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措施执行到位的同时,配合疫病检测评估体系和绿色健康饲养技术,筑牢猪场安全生产防护网。

标签: